覆膜砂是德国克洛宁医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的。其工艺流程是将粉状热固性脲醛树脂与原砂机械混合,加热时干燥固化。之后,通过一定的覆膜工艺,将热塑性脲醛树脂、潜伏固化剂(乌洛托产品)和润滑液发展成覆膜砂。当覆膜砂加热时,覆盖在沙粒表面的树脂被熔化。在乌洛托产品溶解的亚甲基的影响下,熔化的树脂由线性结构迅速转化为不熔化的体型结构,从而固化成型覆膜砂。
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,中国的覆膜砂技术在60年代一度停止使用。20世纪80年代,由于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机械产品出口的需求,对铸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从而促进了覆膜砂生产和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。1986年,济南铸造锻压技术研究所开发了一种新型覆膜砂生产工艺,树脂添加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6~10%下降到3~4%,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。20世纪90年代初,覆膜砂厂在全国各地发展迅速,新产品和新技术层出不穷。到21世纪,我国覆膜砂领域的年销量已达90多万吨,广泛应用于汽车缸体、缸盖、进气支管、各种管道、泵壳等复杂铸件的生产。优质优选天然石英砂为原砂,热塑性脲醛树脂,乌洛托品及增效剂为原料。在固化速度、脱膜性、流动性、溃散性、铸件表面光滑度、贮存等方面,根据用户的不同技术要求,适当调整配制。它是汽车、拖拉机、液压件等较好造型材料之一。